
现代设施农业是指利用新型的生产设备和现代化技术,调控温室、塑料大棚等保护设施内的动植物生长所需的温、光、水、土、气、肥等环境条件,改善动植物生长发育环境,使动植物的生长不受或者很少受自然条件的制约,建立动植物周年连续生产系统,实现高效优质生产。相比大田农业,设施农业克服了传统农业“靠天吃饭”的不确定性,通过现代化的设施和技术,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、自动化和智能化,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农业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高度依赖,成为缓解粮菜争地矛盾的关键抓手。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设施农业大国。在布局上,中国已逐步形成了黄淮海及环渤海、长江中下游、西北、东北、华南地区5大设施蔬菜优势产区,江苏、山东、辽宁、河北是中国4个设施农业大省。目前,全国设施农业面积约4000多万亩,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%以上,其中八成以上种植蔬菜。

设施农业的发展,不仅有效解决了国人吃菜问题,还使蔬菜成为中国所有大类农产品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品种。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,产量占全球50%以上,中国人平均蔬菜年占有量515公斤,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.4倍。蔬菜年贸易顺差超百亿美元,连续多年是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头。设施装备亟待升级。目前,中国设施农业在设施类型上基本以中小型塑料大棚为主,在作业方式上以小农户经营为主,人工成本偏高。“整体看,中国设施农业在设施装备方面投入偏少,导致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以及生产调控能力偏低。”翟雪玲分析。栽培土壤质量比较低。一些温室大棚经过多年耕种后,土壤质量问题开始显现,例如不溶于水的一些矿物质在土壤中聚集,微生物含量减少,这些都会造成土壤质量下降,进而影响设施农业作物的产量和品质。此外,部分地区老旧蔬菜设施有的已经不具备生产能力甚至空置,造成了土地空间的浪费;还有的蔬菜设施建设时间较早,存在一定安全隐患;部分目前仍在生产的传统蔬菜设施也难以实现机械化,导致产能过低。这就需要对老旧设施农业进行改造。

传统优势产区的设施将变得更“智能”。老旧设施将加快装备升级,推广现代化信息技术。包括改造棚型结构,推广新型复合保温墙体,优化屋面结构,提高保温和蓄热的性能等;推广水肥一体化的自动化调控设备,打药机、物流运输机等省力化作业设备,提高整体设施农业的机械化、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。现代化设施农业,更是拎稳城市“菜篮子”的重要保障。大城市人口集中,蔬菜消耗量大,土地资源紧张。专家介绍,现代都市型的智慧设施农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,包括建设全年生产立体种植、智能调控的联动温室、植物工厂等,形成布局合理、高产高效、能够保障一定产品需求的农业标准化园区。